東港“蛋姐”王秀琴的“三級跳”
“蛋姐”來自孤山鎮,很多人都知道她是品牌雞蛋“好星來”的創始人,卻不知道她叫王秀琴。
從1989年至今,王秀琴從事禽蛋養殖業已有20余年,一步步走來,從小打小鬧的散養放養到現在的集約化經營、品牌化管理,她經歷了事業發展的“三級跳”,當年的養雞姑娘已然成為遠近聞名的“蛋姐”。
1989年,20歲的王秀琴高中畢業, 她也像其他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一樣向往著大學校園里的生活。然而,家里無法擔負起姐弟3人上學的費用,作為家中的老大,王秀琴毅然決定休學創業,僅靠著在銀行貸款的2000元便開始了她的養雞事業,跳出了事業發展的第一步。
“養雞成本低、見效快、產業實。”最初的想法是很簡單。但是,對于一無技術二無經驗的20歲出頭的王秀琴來說,一切只能靠自己慢慢去摸索。
“當年養的第一批300只雞,比現在養3萬只雞還要難!”現在回憶起來,王秀琴滿是感慨。這20年來,她用盡一切辦法去搜集整理關于養雞的資料,周邊懂雞的養雞的都被她問了個遍。慢慢地,王秀琴的養雞事業壯大了起來,1994年,她作為致富能手創業典型,光榮地當選為丹東市人大代表。
王秀琴雖然沒有去讀大學,但她愛思考、勤鉆研的習慣,在她的養雞事業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。所以,堅定不移地走科學化養殖之路,是她在養雞事業上跳出的第二步。
作為全丹東地區最早發展起來的幾戶專業養雞場之一,王秀琴的康俊養殖場雖不是規模******的,但技術上卻有著獨到之處。從十幾年前開始,王秀琴開始研發自己的蛋雞飼料,一次次的試驗,一次次失敗,但她從未放棄。最終研發的飼料申請了專利,不但產蛋數量明顯增加,而且雞蛋的口感、營養價值等各項指標都比普通雞蛋高出一截。
進入2000年以后,投入到禽蛋養殖的資本越來越多,隨著競爭的白熱化,市場也越來越不好做,而王秀琴和她的養殖場,因為堅定了品牌理念,蛋品質量廣受認可,所以在競爭中并未受到太大沖擊。
品牌化發展、集約化管理是她在養雞事業上跳出的第三步。如今,人到中年的王秀琴事業越做越紅火,2009年,“好星來”雞蛋品牌正式注冊成功,同年,大孤山秀琴合作社也正式開始運作。合作社以王秀琴的康俊養殖場為主體,積極吸納周邊養殖散戶,形成規模,統一包裝出售。王秀琴也開始跑市場,做推銷,三年多下來,秀琴合作社的“好星來”品牌的生態雞蛋、草雞蛋、葉酸雞蛋以其品質和口感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,不僅實現了丹東地區全覆蓋,也打入了北京、上海、沈陽等大城市。
在養蛋雞方面,王秀琴同樣有自己的夢想。雞蛋是大家必不可少的重要營養品,大規模工廠化的養殖雖然讓雞蛋變得廉價,但卻破壞了雞蛋的營養成分。“這幾年跑市場,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母親對著我說的一件事:我家孩子本來不愛吃雞蛋,但自從吃了你們的雞蛋后,變得愛吃雞蛋了。”這句話一直記在王秀琴的心頭,令她成就感十足。
“賺錢固然重要,可是讓大家伙兒吃上我自己培育推廣的綠色健康營養的品牌雞蛋,是多么‘陽光’的一項事業啊!”王秀琴笑聲爽朗,“每天一顆蛋,營養中國人!”